飞艇5码稳定计划
  • 首页
  • 飞艇5码稳定计划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飞艇5码稳定计划 > 新闻动态 > 粟裕向寻淮州汇报完,正要离开,乐少华大怒:政委制度不要了吗
    粟裕向寻淮州汇报完,正要离开,乐少华大怒:政委制度不要了吗
    发布日期:2024-12-22 06:01    点击次数:166

    自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结束以后,左倾错误已发展到了苏区,毛主席又被排挤出红军领导位置。

    然而,由于毛主席的一套游击作战方法,已深深扎根于广大红军干部战士心中,也由于周恩来、朱德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所以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但是错误并未得到纠正,反而愈演愈烈,红军部队奉命进行“全面进攻'”和“不停顿地进攻”。也正是这一系列在错误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的进攻,使红军连连失利,不断地由主动变为被动。

    因此,在粟裕住院治疗的几个月中,中央红军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遭受了不少损失。

    1933年,红十一军经过补充、整编和集训之后,扩充为红七军团,寻淮州担任军长,乐少华担任政委,粟裕担任参谋长。红七军团组建后的第一仗,是阻止从福建向江西前进的敌第四师李默庵部。

    寻淮洲命令粟裕带十九师和二十师去执行这一任务。乐少华说:“阻击战嘛,派一个师足够了。”

    展开剩余88%

    于是,粟裕率二十师赴闽赣边区打伏击,他部署两个团正面阻敌,一个团分成几股小部队迂回穿插,干扰敌部署,打乱敌阵脚,果然歼灭了一部分敌人,敌另一部溃退闽西。

    粟裕骑着马跑回军团部请示:是否继续追击?

    当时,寻淮洲正在担心粟裕兵力不够,想不到打了胜仗,很高兴,连声说:“好,好,好!你快去追,我立即带十九师跟上来。”

    粟裕见与寻淮洲坐在一起的乐少华没有吱声,以为他也同意了,转身就走。

    谁知乐少华突然跳了起来,大骂道:“妈个X,为什么不请示政委,政治委员制度不要了吗?回来,回来,统统给我回来!”

    粟裕无可奈何,只得停止追击。当晚,军委来电追问为什么不追击敌人,乐少华不作声了,但把粟裕定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分子,派了两名特别通讯员,寸步不离地“保护”粟裕,而且荒唐到了连上厕所也站在一旁“保护”的程度。

    总之,阻击闽西李默庵部获胜,不过是局部的战术性的小小胜利。就是这么个小胜仗,对于连连失利、节节败退的红军来说,无疑是个鼓舞,因而受到军委表扬。同时,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从赣闽边界星夜赶回瑞金。

    当时,红七军团处境并不理想,上级的命令又朝令夕改,一路上,军团长寻淮州忧心忡忡:上级的意图,就像这多变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令人无法捉摸。

    然而,形成极其鲜明对照的是,乐少华显得特别乐观,一路上回味着自己给中央写的总结报告:闽西阻击李默庵部的胜利,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胜利,是红军加强政治委员制度的胜利,是中央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他深信,王明看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他刚刚从莫斯科留学回来,颇受器重,立即委以军团政委之重任。到职的第一仗就打败著名军阀李默庵,此次去瑞金,一定会有更加重要的任命吧。

    天幕黑蒙蒙,四野静悄悄,没有枪声,没有火光,只有不同的心事,翻腾在乐少华、寻淮洲、粟裕的心头……

    红七军团到达瑞金的当天晚上,党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几位负责人及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异乎寻常地接见了寻淮洲、乐少华和粟裕,当面交待了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

    任务是:一、“最高度地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二、宣传抗日,支援皖南。全军在瑞金作四天准备工作,于1934年7月6日出发,要求于一个半月内到达。

    听到这个决定,乐少华心里“格登”一下,腿都吓软了。原以为此次到瑞金可以被委以重任,说不定调到中央或军委工作,没想到是率红七军团去蒋介石、国民党的心脏地区打游击。这不是羊入虎口吗?

    再说,自己在军事上并不在行,不久前交给军委的总结报告:什么善于选择战机、指挥果断、各种意外变化都处理及时和得当等等,都是自我吹捧的纸上功夫,事实是自己根本不懂打仗,也根本没有打过仗,怎么办呢?

    这时乐少华发现,中央几位领导都在看着自己。看来,这项决定是无法更改了,就是死,也要保持良好形象,不由挺了挺胸脯,提高了嗓门说:“坚决拥护中央的英明决策。”

    粟裕听了这个决定,心里也是一惊:第五次反“围剿”已经进行九个月了,在整个红军作战都严重失利的情况下,中央苏区老根据地的近十万红军主力都无法呆下去,却要刚刚整编不久,有一半新战士的红七军团,去国民党的心腹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这可能吗?

    这一点,连我粟裕都想到了,难道掌管全局的中央领导同志会没有想到吗?显然中央还有别的意图没有告诉我们。那么是什么意图呢?粟裕不敢臆测。

    听到这项决定,最担心莫过于寻淮洲了。如此重大的战略任务,靠着只有一千多支枪的红七军团,怎么能完成。

    军团领导内部也不统一,乐少华少年得志,武断专横,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打仗主要靠粟裕,而粟裕又被定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分子”,被监视起来,连行动都受到限制,又如何指挥部队呢?

    接见完毕,三人各怀心事,回到军团部。次日,寻淮洲、乐少华被中央领导召去个别谈话,粟裕留下作各项准备。他按照寻淮洲、乐少华的指示,把工作布置完毕后,使自己能有机会再一次冷静地思考这一次中央和军委的决定。

    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苏、浙、皖、赣进发,最高度地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根据地,宣传抗日,支援皖南革命的决定,如果发生在第五次反“围剿”刚刚开始之际,无疑是可取的。

    1931年11月“福建事变”时,毛主席就明确提出,红军主力应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向苏、浙、皖、赣发展,威胁敌人的心腹地带,迫使敌回援,以粉碎敌之“围剿”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然而这一建议非但未被采纳,反被指责为不顾根据地人民死活的逃跑主义。

    现在蒋介石已经在苏、浙、皖、赣从容地布置了重兵,而我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损失严重,败局已定。这种情况下,中央才作出这项决定,实在令人费解。

    莫非中央以北上先遣队的行动来调动和吸引敌人注意力,而中央红军主力却暗渡陈仓,实行战略转移?

    粟裕也不敢也不愿再想下去了。粟裕参加了建设井冈山根据地,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和中央根据地的斗争,他对这片热土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殷切地希望苏区不断扩大,更希望红军不断发展,因此对中央苏区的前景十分关切。

    粟裕想到这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伸展了一下筋骨。决心集中精力,把远征的准备工作做好。若干年后,粟裕看到了由当时“左”倾宗派主义严密封锁的两个绝密文件:作战任务训令和政治训令,明确地表达了以先遣队北上行动,促使敌变更战略部署的意图。粟裕感觉到当时的推测是对的。

    寻淮洲、乐少华回到军团部。寻淮洲即找粟裕谈话,告诉他北上抗日的先遣队保留军团建制,领导名单是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还有一位中央特派全权代表曾洪易。

    同时,乐少华撤去了粟裕身边的两个“特别通讯员”,并将手枪还给了粟裕,而且还给了他一天自由活动时间。

    一天时间不算少了,得想办法去看看肖劲光,不知他现在被关押在什么地方。多方打听,愿意告诉他者不知肖的下落,知其下落者又不肯也不敢告诉他。

    忙了半日,毫无结果,倒是从一位伤员那里,得知陈毅负重伤,住在红军中央医院治疗,便急急忙忙跑去看望陈毅。

    走进病房,陈毅正在睡觉,看上去似乎睡得很香。粟裕为难了:叫醒陈毅吧,不忍心,现在就回去吧,又不甘心。他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怎么才好。

    “既然来了,为什么不坐?”陈毅问。

    “啊,你没有睡。”

    “我知道你会来看我的,怎么可以睡呢?怎么样,东线打得如何?”陈毅先发制人,避开“伤”和“病”。

    粟裕没有吱声,也不愿说谎,又不想把真实情况告诉陈毅。他走到病床边,见陈毅脸色蜡黄,额头上渗着汗珠。

    他明白了,刚才陈毅确实没有睡,而是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粟裕发现陈毅的右腿肿得像水桶一般,而且看上去,右下肢比左侧要短一些,不由大惊。

    小时候,老人告诉他,不论是跌打损伤,还是冷热兵器伤,伤筋怕肿,断骨怕缩。伤了筋肿得厉害,断了骨肢体缩,不死也要落个终生残废。现在陈毅的伤腿既“肿”又“缩”,岂不糟糕!

    “陈主任,你这腿是谁治的?”

    “院长、主任都参加了,搞了好几次了。”

    “我得去找找他们。”粟裕转身要走。

    “回来!”陈毅高喊一声,接着又平和地说,“他们尽了最大努力,现在伤员又那么多,而且天天在增加,总不能叫他们老是为我一个人服务嘛。”

    陈毅说的也是事实,粟裕盘算了一下,便告辞了陈毅。

    粟裕离开医院之后,又去了中革军委,想向中央和军委领导反映情况。然而,主要负责人一个也没见着,这使他十分失望。

    他想起了初建井冈山时期,他是个小小连长,要见朱德、毛泽东、陈毅很方便,现在作为一个军团参谋长,见见领导却如此之难。这一天,他什么都没干成,便早早回到军团部,下部队作远征准备去了。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飞艇5码稳定计划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